智能微創骨科團隊正在利用“天璣”骨科手術機器人進行手術。
今年57歲的劉女士髖關節疼痛十余年,近日因病情加重到市骨科醫院(漯河醫專二附院、漯河市立醫院)就診,被確診為左側髖關節骨性關節炎。市骨科醫院智能微創骨科(骨十科)團隊在人工智能(AI)+3D打印PSI(患者個性化訂制手術導航系統)的輔助下,成功為其實施了全髖關節置換術。目前患者已能行走,正在進一步康復。
十年磨一劍 打造智能微創骨科
近年來,智能化治療技術被廣泛應用于日常醫療中,促進了現代醫學的發展。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市骨科醫院守正創新,積極推動智能微創骨科落地發展。
2014年,該院購置第一臺骨科3D打印機,初步構建智能數字骨科。2016年,該院率先在豫中南地區成立數字醫療與骨科3D打印中心,與南方科技大學醫院、中南大學合作,構建數字醫療與骨科3D打印發展平臺,在技術攻關、項目合作、人才培養、基地建設等方面交流合作。2019年,該院引入骨科手術機器人。
2019年7月,該院骨科團隊成功開展了我省首例“天璣”骨科手術機器人輔助手術。智能數字骨科技術與臨床實際相結合,能根據每一名患者的病情開展個性化、數字化骨科手術。目前我市醫院及周邊地區醫院骨科的很多手術都用到市骨科醫院智能數字骨科技術。截至目前,該院共開展機器人手術600多例,涵蓋創傷骨科、手外科、足踝外科等。該院運用3D打印技術成功完成復雜骨折、髖關節翻修等手術,把骨科手術引領到“私人訂制”時代;在國內率先開展AIHIP(人工智能輔助髖關節置換)及翻修手術;開展上百例CT三維重建和手術模擬輔助股骨近端防旋髓內釘內固定治療老年股骨轉子間骨折手術。
該院積極擴大數字骨科技術應用范圍,不斷研發與拓展數字骨科新技術,聚焦數字與智能骨科創新技術向臨床應用融合轉化過程中的“最后一公里”難題,打造領域內產學研深度融合的國家級創新平臺。同時,該院堅持臨床與科研并重,圍繞骨科3D打印、骨科手術機器人等先進技術,建立以臨床需求為驅動的轉化創新平臺,構建“醫、產、學、研”轉化閉環,不斷提高骨科手術治療的精準度和智能化水平。
創新應用AI+3D打印技術
市骨科醫院智能微創骨科成立以來,一直致力于專業領域的發展和先進醫療技術在骨科診療中的應用,努力為患者帶去更精準、更安全、更高效且微創的診療體驗。近年來,團隊在科主任宛磊帶領下,在醫用3D打印技術的應用和研究上持續發力,并不斷探索人工智能和3D打印技術在關節置換手術中的應用。
過去,人工關節置換手術主要依賴醫生的經驗和手動操作,手術過程中存在不確定性和誤差。而通過AI+3D打印技術可以大大增強手術的精確性和可預測性。醫生可以在術前通過AI軟件進行測量和規劃,然后利用3D打印技術打印出患者的相關解剖結構模型,再根據這些模型進行手術操作。這使得手術過程更加精細化和規范化,減少了手術的難度,降低了風險。不僅如此,人工智能技術還可以幫助醫生更好地分析大量的醫學數據,提供更準確的診斷和治療方案。
該技術的成功應用,對探索人工智能全髖關節置換輔助系統在臨床實踐過程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義,也標志著我市在精準醫療數字化技術方面又邁出了重要一步,人工關節置換手術水平再上新臺階。
未來,市骨科醫院智能微創骨科團隊將在精準、微創、智能的新技術方面繼續精進,在創新道路上砥礪前行,不斷推進高質量骨科學科建設,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優質、更安全的醫療服務。
責編:翟柯 編審:陳向黨 終審:王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