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一旦涉及精神心理問題,感到陌生又迷茫,充滿恐懼和誤解。今天,就讓我們一同走進精神科,了解那些常見的診療手段。
全面評估:診療的關鍵開端
精神科的診斷并不簡單,不是單純依靠癥狀就能下結論。醫生需要全面了解患者情況,評估方式豐富多樣。
問診:這是最基礎的環節。醫生會和患者及其家屬深入交談,了解癥狀表現,比如情緒如何、睡眠質量、行為有無異常等;追溯癥狀出現的時間和發展過程,判斷病情嚴重程度;還會詢問患者的成長經歷、生活環境、家族病史等,因為這些因素都可能與精神疾病的發生息息相關。
精神檢查:醫生通過與患者交流,觀察其言談舉止,評估思維、情感、認知等方面。比如,患者說話邏輯是否清晰,情緒是否穩定,對周圍環境和自身狀況是否有正確認知。
心理測評:借助專業量表,像癥狀自評量表(SCL-90)、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等,從不同維度量化患者心理狀態,為診斷提供客觀數據支持。
醫學檢查:借助實驗室和影像學等方面的檢查,排除器質性疾病。
多樣治療:個性化的康復之路
精神科治療方式多樣化,根據患者個體情況制定個性化方案。
藥物治療:這是常見手段。針對不同精神疾病,醫生會精準開藥。比如,抗抑郁藥可調節大腦神經遞質,改善抑郁情緒;抗精神病藥能有效控制幻覺、妄想等癥狀;抗焦慮藥則幫助緩解緊張、焦慮情緒。藥物治療需嚴格遵醫囑,按時按量服用,定期復診調整劑量,以確保療效和安全性。
心理治療:形式豐富,包括認知行為療法(CBT)、精神分析療法、人本主義療法、正念療法(MBCT)等。認知行為療法主要幫助患者識別和改變負面思維模式與行為習慣;精神分析療法深挖患者潛意識沖突,探尋心理問題根源;人本主義療法則強調營造溫暖、理解、接納的氛圍,激發患者自身潛能,促進自我成長和改變。
物理治療:常見的有重復經顱磁刺激(rTMS)、電休克治療(MECT)等。rTMS通過電磁刺激調節大腦神經活動,改善抑郁、焦慮等癥狀,無創且安全性高;MECT則是在麻醉狀態下,通過電流引發大腦短暫癲癇發作,調整大腦神經遞質,快速緩解嚴重抑郁、自殺傾向、木僵等癥狀,通常用于藥物和心理治療效果不佳的患者。
精神科診療是一個系統工程,全面評估是精準診斷的基石,多樣治療是康復的保障。如果身邊有出現精神心理問題的人,要及時鼓勵其尋求專業幫助 。(王冠麗 黃 玲)
責編:瘦馬 編審:王輝 終審:盧子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