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包積液醫學知識科普
一、什么是心包積液
心包分為內外兩層,外層為纖維心包,內層為漿膜心包,漿膜性心包又分為臟、壁兩層。心包腔是壁層和臟層兩者之間存在間隙,內正常含有少量液體20-30ml(最多不超過50ml),可減少心臟搏動時的摩擦,起潤滑作用。而當心包本身或其他病因累及心包時,可造成心包腔內的液體生成和吸收失衡,使心包腔內的液體積聚,積液量大于50ml,便形成了心包積液。
二、心包積液產生的原因
常見的病因分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兩大類。
感染性心包積液包括結核、病毒、細菌、病原蟲等。心包積液最常看到的原因之一是感染,包括各種病原體都有可能,但是與細菌和病毒最為常見,特別是細菌,值得提出來的是結核桿菌引起的結核性心包積液,在臨床上見得比較多。
非感染性心包積液包括腫瘤,尤其肺癌、乳腺癌、淋巴瘤、縱隔腫瘤等,風濕病的類風濕性關節炎、系統性紅斑狼瘡、硬皮病等、心臟損傷或大血管破裂、內分泌代謝性疾病的甲減、尿毒癥、痛風等、放射損傷、心肌梗死后積液等。
三、心包積液有什么危害?
在患有少量心包積液的情況下,患者通常可不伴有任何臨床癥狀,隨著疾病的進展,積液量增多,癥狀也會逐漸出現,多表現為氣短、胸悶、胸痛、呼吸困難。而當短期內快速出現心包積液時心包腔內的壓力升高,心包無法伸展以適應其容量的變化,心包腔內壓力急驟上升壓迫心臟,表現為血壓下降、心音低鈍、頸靜脈怒張,引起急性心包填塞,危及生命。
四、心包積液的診斷
心包積液的診斷包括超聲、X線、CT、MRI等。超聲對心包積液的識別非常敏感,對診斷心包積液簡單易行,迅速可靠,可反復檢查以觀察心包積液量的變化。已被公認為診斷心包積液以及估測積液量的首選方法。臨床上把心包積液分為:微量、少量、中量和大量。
微量心包積液:心包腔內液體量為30-50ml。局限于左室后側壁的心包腔,寬度約在0.5cm以下,最常見于房室溝附近,收縮期出現,舒張期消失。
少量心包積液:心包腔內液體量50-200ml。左室后側壁心包腔內暗區寬度在1.0cm以內的液性暗區,右室前壁心包內多無液性暗區出現。
中量心包積液:心包腔內液體量200-500ml。左室后側壁、心尖、右室前壁前心包腔內液性暗區寬度為1.0-2.0cm。
大量心包積液:心包腔內液體量大于500ml。包繞心臟的較寬的液性暗區,多大于2.0cm。心臟舒張受限,心腔內徑縮小。 由于心包腔內有大量液體,心臟游離在液體中,出現“心尖蕩擊波征”和“擺動征”。
五、心包積液該怎么治療呢?
心包積液的治療方法取決于積液的量、積液產生的速度、積液產生的病因,以及是否有可能發生心臟壓塞。如果進展為心臟壓塞,需要立刻穿刺引流,若生命體征不穩定,會予以抗休克和升壓等治療。對于無心臟壓塞風險的患者,主要以治療原發疾病為主,也可進行引流、心包切除、心包硬化、對癥等治療,以緩解癥狀、改善生活質量。有些心包積液很少的人也可只觀察隨訪。 (彩超室 韓萍)
責編:瘦馬 編審:王輝 終審:盧子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