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魯豫軍區紀念館一角。 本報記者 徐東坡 攝
核心提示
全民族抗戰鑄就了中華民族不屈的脊梁。抗戰重要事件、戰役、會議發生地,各類紀念碑、遺址、博物館等,就是承載著全民族抗戰記憶的坐標。今起本報推出系列報道,對河南抗戰坐標進行探訪調研,重溫抗戰歷史,緬懷英雄先烈,大力弘揚偉大抗戰精神,為民族復興凝聚磅礴的奮進力量。
清豐縣雙廟鄉單拐村,一片青磚黛瓦的老屋鱗次櫛比,清末民初的建筑風格顯得與眾不同。7月3日,記者走進這座小村落探訪,重溫中國共產黨領導邊區軍民英勇抗戰的那段歷史。
單拐曾被稱為“邊區中樞”“平原首府”,是我黨領導的冀魯豫抗日根據地的政治軍事指揮中心。抗日戰爭后期,這里曾駐扎著中共中央北方局、冀魯豫分局、冀魯豫軍區司令部等首腦機關,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鄧小平、宋任窮、楊勇等曾在這里指揮戰斗。
1944年8月底,清豐縣全境獲得解放。冀魯豫軍區為進一步擴大戰果,解放濮陽和南樂縣城及豫北的大部分地區,決定將指揮部前移。
“單拐村開明紳士陳篤之與其子、共產黨員陳平主動帶領族人和村民騰房、捐糧捐款支持冀魯豫軍區建設。出于對當地良好群眾基礎的信任,冀魯豫分局、冀魯豫軍區司令部機關遷至單拐。”清豐縣冀魯豫邊區革命根據地舊址紀念館講解員楊新苗介紹。
沿著村莊道路,走進一座座小院、一間間老屋,許多老物件依然保存完好。鄧小平睡過的頂子床、楊勇送給老鄉的棉鞋、兵工廠工人用過的車床……這些物件歷經80多年風雨滄桑,仍在無聲訴說著那段烽火歲月。
“抗日不惜七尺軀,救國只仗一寸丹。”一間展室的墻上,清豐籍烈士柳朝琦的詩句震撼人心。1943年冬,柳朝琦前往戰場采訪途中被敵人發現,不幸中彈犧牲,成為我軍歷史上犧牲的第一位戰地記者。
一件件文物、一個個故事,都是珍貴的歷史記憶。從2004年起,清豐縣委、縣政府對根據地舊址進行搶救性維修和復原陳列,而今已頗具規模,設有冀魯豫邊區抗戰史實展館、兵工史跡紀念館、冀魯豫軍區紀念館、民俗博物館等6個展館,舊址、舊居40余處,一個國防教育園和一個抗戰文化廣場,全面展示冀魯豫邊區的抗戰歷史。
紅色單拐吸引了眾多參觀者慕名前來,了解革命歷史、感受紅色文化。
清豐縣冀魯豫邊區革命根據地舊址紀念館相關負責人王少杰介紹,紀念館通過修復歷史建筑、陳列革命文物,結合數字化沉浸式的方式還原抗戰歷史,廣泛開展主題黨日、紅色研學等活動,年接待參觀者超百萬人次。該紀念館被命名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并被列入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名錄。
“每年歡送新兵,單拐都是‘第一站’。”清豐縣退役軍人服務中心主任朱喜峰介紹,近年來,清豐縣充分發揮單拐革命舊址的紅色資源育人功能,開展入伍新兵紅色教育“役前第一課”、退役士兵返鄉適應性培訓,全力打造“紅色精品退役軍人服務站”,讓紅色教育貫穿服役全周期。
在距離紀念館不遠處的國防教育園,陳列著退役的飛機、坦克、大炮等,一項軍事特色夏令營活動正在這里舉行。“這是我們村建的一個產業園區。”單拐村黨支部書記陳九國說。
陳九國介紹,近年來,在村“兩委”的推動下,單拐村動員村民以資金等方式入股,圍繞紅色體驗、紅色文創、紅色游樂場三大塊,建設了“紅色單拐·童年部落”游樂場、地道遺址體驗館等項目,以紅色資源帶動產業發展。
“我們還引入極限運動基地、飛行營地、越野場地等新興文旅業態。去年,單拐村共接待游客50多萬人次。”陳九國說。(記者 徐東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