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動攤販占道經營的治理既關乎城市市容,又關乎民生。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城市建設的不斷加快,流動攤販占道經營的管理整治已成為全國各大城市政府的一項重要任務。
流動攤販中多為社會弱勢群體,多由周邊農民、無業人員、進城剩余勞動力等組成,多集中于車站、學校、醫院、公園廣場等人員高度密集區域從事蔬果、小商品、早點、燒烤等經營活動。從社會意義和經濟意義來說,流動攤販不是一種毫無經濟意義和社會意義的邊緣性經濟活動,可以說是一種“非正規就業”。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城市就業壓力,補充了城市居民便利的生活采購的需求,另一方面,流動攤販所帶來的外部負效應諸如影響市容市貌、占道經營、擾亂交通秩序、污染環境、影響市民出行等突出問題也給城市治理帶來了一道道難題。如果在治理過程中簡單粗暴的驅趕或取締,不僅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反而切斷了他們的主要生活來源,容易激化矛盾,影響社會穩定大局。因此,在治理過程中應當本著以人為本的原則,疏堵結合,以疏為主。
流動攤販占道經營會成為早晚高峰居民出行的一大阻礙,在治理過程中應本著“不影響交通、不影響市容、方便群眾生活”的原則,根據城市主次干道實際情況、居民生活需求、片區功能等要求進行分地段分時段管理,將城區道路分為嚴禁街道、開放街道、分時段開放街道,由政府部門統一規劃、統一入市、統一經營、統一設置、統一時間、統一清掃,要求依法經營,并嚴格依法管理。
一部分流動攤販對攤販管理相關法律了解不深,對流動占道擺攤是違法行為認識不足,文化水平較低,遇到城市管理者執法就認為是和自己過不去或者自己“不走運”。要通過多樣化、多層次的宣傳方式,宣傳講解城市管理的法律法規,讓流動攤販了解違章經營帶來的不利影響和嚴重后果,教育引導他們合法經營。要樹立正確的社會輿論導向,獲取更多群眾的認同和支持,凝聚齊抓共管的合力,從源頭上減少流動攤販占道經營的空間和土壤。
解決流動攤販占道經營等社會問題,政府部門還要積極有效的完善幫扶機制,引導轉移就業。當前電商經濟蓬勃發展,網紅經濟異軍突起,政府部門可以尋求流動攤販與現有電子商務模式的最佳結合點,根據流動攤販人員知識文化水平、創業資金、年齡等條件,對有創業理想和創業能力的提供技術指導、資金支持、政策扶持,引導轉變經營模式,或轉移就業,打造一批“網紅”,擴展一些“城市名片”,為合法經營者提供更廣闊的發展舞臺,達到人民歡迎、攤販高興、城市和諧的多贏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