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鷺在河面上自由翱翔;野鴨一會兒鉆進水里捕魚,一會兒浮出水面暢游;魚兒不時躍出水面嬉戲;市民乘坐畫舫船,沐浴著涼爽的河風,享受著時光的愜意……一幅“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多彩畫卷在沙澧大地徐徐展開。
去年以來,我市堅持把履行河長責任作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舉措,把河長制納入新時代漯河經濟社會發展總體工作布局,與“四水同治”和漯河生態水城建設有機結合、統籌協調推進,圍繞“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總體目標,以河湖“四治”為著力點,推行“六化”工作法,積極推動河湖面貌和水生態環境持續改善。在2019年度全省河長制工作考核中,我市被定為優秀等次。
“四治”重拳顯成效
自全面推行河長制工作以來,我市以河湖“四治”為著力點,通過建機制、拉框架、搭臺子、抓整治,使河湖管理保護工作取得了階段性成效。
注重治“亂”。2019年以來,累計清理違法占用河道岸線556公里,治理墾坡種植5425畝,清除養魚網箱11677個,依法拆除河道內違法建筑13810平方米,清理建筑和生活垃圾7736方。
注重治“砂”。持續開展打擊河道非法采砂專項行動,清除河道采砂船只183艘,破拆79艘,清理灘地內滯留砂垛15萬立方米。
注重治“污”。取締畜禽養殖場39家,整治農村坑塘1100處,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基本消除;排查規模以上入河排污口14個,規范化整治12個,澧河飲用水水質達標率100%,河道兩個省考斷面、5個國考斷面地表水監測全部達標。
注重治“岸”。基本完成沙河、北汝河、澧河、潁河、清潩河、汾河、清流河7條流域面積100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的劃界工作,劃界成果于2019年11月22日在市政府網站公示。
隨著河長制工作的深入推進,全市河道環境明顯改善,河道行蓄洪能力得到有效提升,損害河湖行為得到有效遏制,初步實現了河道清潔、河水清澈、河岸美麗。
“六化”工作提效率
我市本著務實、高效、管用的原則,注重總結工作規律,不斷創新,積極探索完善落實河長制的“六化”工作法。
執法聯合化。積極推動建立部門聯合執法機制和日常監管巡查制度,水利、公安、生態環境、自然資源、農業農村等多部門協調聯動局面初步形成,“河長+警長”執法新模式正在積極探索中。
監管網格化。建立了市、縣兩級“河長+網絡長”監管體系,使水利系統干部職工人人進網格、人人有責任,進一步加強全市河湖管理保護,夯實水利系統層級管理責任,全面提升監管水平,實現河湖監管全覆蓋、無盲區,推進河湖面貌改善。
督查常態化。不斷加大日常巡查和專項督查力度,對重點河湖、敏感區域開展靶向式暗訪督查,重點查處虛假整改、久拖不改、新增“四亂”等問題。對督查中發現的一般性問題,通過交辦、督辦等方式督促解決;對于重大問題,上報相應市級責任河長,督促整改。
問題清單化。按照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要求,以縣區為單元開展地毯式排查,全面查清河湖“四亂”問題,逐河逐湖建立問題清單。每旬報告專項整治開展情況;每月一梳理匯總,上報相應市級河長,并在一定范圍內予以通報;每季度提請責任河長組織召開一次會商會,研究分析工作中遇到的重點、難點問題,逐一制訂措施,拿出對策,直至問題得到解決。
通報日常化。河長巡河實行“日報告、天提醒、周通報、月排名”制度,每日向主管領導報告前一天巡河情況,每天提醒前一天巡河未達標的縣區,每周通報全市巡河情況,每月進行排名。對連續兩次排名第一的,通報嘉獎;對連續兩次排名后兩位的,扣罰縣區財政資金50萬元并通報批評,取消年度評優資格;連續3次排名后兩位的,年度考核定為不合格等次。
參與全民化。開展“保護母親河、爭當‘河小青’”“河長制進校園”“河長制進社區”等活動,成立以“共青團+青年突擊隊+青年志愿者隊伍+社會組織”為組織架構的“河小青”隊伍,壯大水環境治理力量,提高公眾對河長制的認知水平,營造全社會共同關注、支持、參與和監督河湖管護的良好氛圍。
責任編輯:翟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