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郾城區沙北街道,有這樣一群人,他們每日穿梭于大街小巷,下社區、進樓院、訪商戶,一支筆、一個本不離手,隨時記錄群眾的困難與訴求,一年四季風雨無阻。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沙北街道網格員。他們服務群眾、化解糾紛、排查隱患,架起了一座政府與群眾之間的“連心橋”。
小網格,大擔當。今年以來,沙北街道不斷創新基層社區管理模式,探索成立了網格事務管理中心,織密“網格全覆蓋、力量全到位、工作零縫隙”的管理和服務網絡,不斷提升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實現了社會輿情第一時間掌握、民意訴求第一時間回應,轄區群眾真切感受到織密網格后帶來的幸福“滿格”。
“官”小事多責任大
沙北街道總面積13.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1萬戶13.46萬人,占市區人口總數的22%,是我市建成區內最大的街道。沙北街道轄區單位多、企業多、人口多,基層管理服務工作壓力大、困難多,理清發展思路、明確治理方向,成為擺在街道領導班子面前的一道必選題。
秉持“服務、發展、提升”思路,沙北街道以黨建為引領,以“五星”支部創建為契機,結合轄區實際情況,統籌謀劃,通盤考慮,按照“五統一”(網格統一劃分、人員統一管理、信息統一采集、資源統一整合、任務統一部署)標準,以500戶為一個網格,在整個轄區構建起“街道—片區—社區—小區—單元”五級網格精細化管理體系,實現基層治理“大轉變”。
沙北街道根據工作實際,制訂了《沙北街道網格事務管理中心工作制度》。制度包含宣傳政策法規、采集基礎信息、民生服務保障等9方面內容,要求網格員在參與基層治理中發現問題、上報問題和解決問題。同時,網格事務管理中心對網格員上報問題落實情況進行跟蹤、督辦、評判。
“說心里話,每天的工作量真不小,但是習慣了,根本閑不下來。咱也不圖什么,盡己所能為鄰里多做點實事好事吧。”海河路37號院居民孫營西說。孫營西是一名老黨員,也是一名網格員。他每天帶著小本子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內走家串戶,了解社情民意,為居民排憂解難。他還組建自管會實現小區自治,并多方籌措資金在小區安裝智能門禁和健身器材,為老舊小區的管理和服務好居民盡心盡力。
在沙北街道,像孫營西這樣的網格員有3719人。但想當上網格員并不容易,要經過培訓、考核合格后方能上崗,同時還要接受網格事務管理中心的考核和群眾的評議。今年以來,沙北街道網格事務管理中心圍繞安全生產、矛盾化解等重點工作有針對性地對網格長進行培訓,已組織舉辦培訓活動3次;社區召開網格員專項培訓會議7次,要求每一個網格員都做到“一員多能、一崗多責”,全方位提升網格員隊伍的行動力、戰斗力、凝聚力。工作中,每個網格員要做到居民家庭情況必清、人員類別必清、人口流動必清、隱患矛盾必清,居民家庭變故必到、居民生活困難必到、鄰里糾紛必到、社區突發事件必到、社區治安事件必到,切實做到管理無盲區、服務無縫隙,基本實現小事不出庭院、大事不出社區。
小網格服務大民生
泰山小區一女士,丈夫因病去世,一個人帶著兩個孩子,自己沒有固定收入,一家人生活比較困難。社區網格員在了解這一情況后,立刻上報給社區黨支部。社區“兩委”開會研究后,協調轄區內的市水利局為兩個孩子買了學習用品和圖書,協調市實驗幼兒園為他們送去生活必需品和慰問金,并解決了孩子上幼兒園問題。
沙灣社區銀河灣小區一居民反映樓上住戶管道滲水,造成其家中臥室、客廳屋頂裝修損壞,生活受到嚴重影響,雖多次與樓上住戶交涉,但問題沒有解決。小區網格長得知此事后,立即和網格員一同到該居民家中了解情況,查明漏水原因是樓上住戶水管老化。經網格員耐心調解,樓上住戶與樓下住戶最終達成一致意見,漏水問題得到迅速解決,鄰里矛盾得到及時化解。
這些只是沙北街道網格事務管理中心日常工作的縮影。為有效服務居民、化解矛盾糾紛,該中心建立了“信息匯總—分流交辦—結果反饋—督導評價”的網格事務管理工作流程。網格員在日常工作中及時收集各類矛盾糾紛、安全隱患等問題,通過上報網格事務管理中心。該中心協調相關職能部門處理并對問題處置情況進行督導考核,倒逼街道和社區合理配置管理資源、加強協作配合,推動問題高效解決。目前,該中心已累計為群眾調解矛盾糾紛217起,幫助群眾整治安全隱患34處。
“以前辦事,有時連找哪個部門都不知道,還要托關系、找熟人;現在辦事,網格員上門服務,問題很快得到解決。”沙北街道群眾紛紛豎起大拇指,直言幸福“滿格”。
“群眾滿意是對我們最大的鼓勵。” 沙北街道黨工委書記李向輝表示,沙北街道網格事務管理中心正探索實行“一網抄底、一攬撈全”措施,實現網格化管理“一網一策略、一網一特色”,在實踐中逐步完善工作機制,全力打造基層治理的“沙北名片”。
責編:翟柯 編審:陳向黨 終審:汪中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