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郾城區以建設學習型社會為目標,以完善的組織領導、充足的資金保障、健全的隊伍建設、豐富的課程資源為依托,全面推進社區教育工作,充分發揮社區教育在文明城市建設、社區治理、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服務人民群眾全面發展、助力經濟發展等方面的積極作用,促進全民終身學習的學習型城市建設,打造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終身教育新引擎,探索出了具有區域特色的社區教育發展模式和路徑。該區在成功創建河南省社區教育實驗區的基礎上,持續推進河南省社區教育示范區創建工作。今年3月,該區被評為2022年河南省社區教育示范區。
多方參與社區教育
形成三級教育網絡
郾城區建立了黨委領導、政府統籌、教育主管、相關部門配合、社區自主活動、社會積極支持、市場有效介入、群眾廣泛參與的社區教育運行機制,構建了以區社區教育中心為牽引、街道社區學校為骨干、社區學校為基礎的三級社區教育網絡。目前,該區建成區社區教育中心1個、街道社區學校3個、社區學校38個,修繕了社區圖書室、社區活動室、青少年活動中心、文化館等,確保各社區均具有滿足群眾需求的教育場所和設施,并保證活動場所常年向居民開放。龍塔街道先后對6個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實施改造升級,對各社區的文化服務中心進行規范化改造。沙北街道對街道綜合文化站和19個社區綜合服務中心進行高標準改造提升,實現所有社區均有圖書室、電子閱覽室、未成年人活動室、科普活動室等,且面積達標、設備完善、運轉正常。
加強社區內涵建設
落實三大保障措施
組織保障。郾城區將發展社區教育工作列入區政府常務會議重要議題,成立了由區委常委、區政府分管副區長任組長,教育、財政等部門和相關街道主要負責同志為成員的創建工作領導小組。
制度保障。郾城區將社區教育納入區經濟社會發展“十四五”規劃,建立健全社區教育工作管理體制,制訂實施方案,細化分解任務,確保目標按時完成。各街道、各相關部門結合實際制訂具體的社區教育實施計劃。郾城區教育局將開展社區教育納入教育發展整體規劃,具體負責社區教育的管理和組織實施,并建立目標責任和考核機制。
資金保障。郾城區政府設立了社區教育專項經費,每年按常住人口人均2元的標準落實,為社區教育發展提供了可靠保障。
提升社區教育質量
抓好三支隊伍建設
除了郾城區社區教育學院的專職教師外,選派熱愛和適合社區教育的教師充實到社區教育師資隊伍中,建立社區教育兼職教師人才庫,吸納有一技之長的各行各業在職人員和離退休干部、老教師、老專家、老黨員,組建一支門類齊全、教學經驗豐富的兼職教師隊伍。建立志愿者登記建庫制度,不斷壯大志愿者隊伍,形成常態化、規范化管理機制。目前,全區社區教育專職教師有48人、兼職教師有268人、志愿者有1360人,建立了以專職人員為骨干、兼職人員和志愿者為主體的社區教育管理隊伍和師資隊伍。
創新社區教育形式
開展三項教育活動
黨性教育活動。各社區健全了“三會兩制一課”等制度,促使黨員教育工作基本步入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軌道。在教育活動中,為加強黨員的先進性、純潔性,充分利用每月主題黨日和日常黨課,深入開展教育培訓。在教育實踐上,組織黨員廣泛參與社區治安巡邏、衛生清潔、創文宣傳等工作。
文明提升教育活動。根據社區實際,組織舉辦了文明大講堂、消防知識講座,開展了消防演練、義診、全民健身等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特色鮮明的活動,激發了居民參與學習的熱情,營造全民學習的良好氛圍。近3年來,該區舉辦各類學習教育活動500余場次,受益居民達10萬余人次。
未成年人教育活動。社區“四點半”課堂為未成年人提供愛心陪護、學業輔導、特長培訓等免費服務,促進未成年人健康快樂成長。在寒暑假期間,組織開展假期未成年人教育、防震減災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經典誦讀、健身趣味等活動,探索了社區、家庭、學校共同關心下一代的教育關愛模式。
如今,“把學習作為一種生活方式”的理念在郾城區早已深入人心,“人人皆學、時時可學、處處能學”的環境氛圍日益濃厚,全民終身學習蔚然成風。
責編:翟柯 編審:陳向黨 終審:汪中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