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年,我市始終圍繞培育壯大食品產業新質生產力這個核心,全方位、多維度找準坐標點、繪制路線圖,促進食品產業規模、結構、層次全面升級,以食品產業新“食”尚推動新時代漯河加速“二次創業”。
去年9月,市委書記秦保強在市委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第一期讀書班上詳細闡釋了謀劃發展新質生產力的“12個新”;
去年12月下旬,市委八屆五次全會暨市委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要打造以新質生產力為先導、以食品產業為主導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今年,市委理論學習中心組開展專題學習研討,市委主要領導到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授課交流,親自主持召開食品產業新質生產力座談會、市委人才和教育工作會等,為全市各級明方向、出思路、定舉措。
新型工業化是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的主渠道。市委、市政府緊緊圍繞我市謀劃發展新質生產力“12個新”要求,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為總開關,以推動實現“二次創業”為主題,聚焦食品工業、食品文化、食品品牌、美食名城“四篇文章”,瞄準“營養健康、食藥同源、未來食品”三大主攻方向,探索生成一批以雙匯第三工業園、千億級新材料產業園、優德中大大健康產業園等“三個五百億”為代表的新質生產力項目,謀劃的第二批118個“三個五百億”項目中,符合新質生產力的項目達到85個,占比72%。
打好特色牌
走出轉型路
發酵車間、離心車間、乳化車間、乳酸菌調配區……在漯河微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3萬平方米的益生菌生產車間,只見智能化設備高速運轉,很少看到忙碌的工人。
作為未來食品的探索者,該公司不斷加大研發投入,開展技術創新,已建立超過3萬株具有知識產權的、全國最大的益生菌菌種資源庫,并與我市食品產業深度融合,探索出一條“益生菌+”的新路子。
食品產業是我市的主導產業,總規模超2000億元,占全省的1/5、全國的1/50。作為首家中國食品名城,7000多家食品企業如何轉型升級?面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漯河傳統食品產業怎樣加速邁向更高端?
答案不言自明,就是加速培育食品產業的新質生產力,用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積極促進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
項目建設是培育新質生產力、實現高質量發展的生命線和突破口。我市各縣區(功能區)結合各自發展定位,對標中央決策部署找方向、對標現代化漯河“三城”建設目標明定位、對標產業鏈群發展劃路徑、對標新質生產力尋突破,堅持“政府+部門+縣區+機構+企業+專家”六位一體,構建起“頂層設計+專班推進+貼身服務”涵蓋“項目謀劃生成—開工建設—投產運營”的全生命周期服務體系,加快推進50億級項目的謀劃布局、系統生成,持續掀起重大項目建設新熱潮。
強化“三個五百億”引領。我市營業收入前30名的企業,總營收占全市工業的66%、前50名占72%、前100名占80%。堅持以行業龍頭向“新”提質,扎實做好“老樹發新芽”“新芽成大樹”文章,不斷充實“三個五百億”項目庫,確保符合新質生產力的項目達到50%以上,引領帶動集群企業“千帆競發”。
用好創新平臺抓手。錨定構建“頂天立地”創新體系內涵要求,充分發揮中原食品實驗室等平臺“磁場”作用,持續深化“市縣+園區+高校+院所+企業”協同創新,深入推動“一轉帶三化”,打造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中堅力量。
突出鏈群培育主線。聚焦“11+8”重點產業鏈,實施數字化轉型,用好“六職+全員”“雙招雙推”等機制,加快補齊產業鏈斷點和缺失環節,把重大項目打造成業態相互賦能、優勢集成放大的綜合體,構建鏈條完備、要素齊全的全產業生態。
開辟新賽道
搶灘“新藍海”
圍繞雙匯如何推動“國人廚房”向“世界餐桌”升級,瞄準中華菜肴、中央廚房突破口,系統推進預制菜發展“1+1+4+N”整體布局,建成并投用雙匯第三工業園;我市在政企雙方通力合作下,謀劃、建設了金大地六期氟硅新材料項目;面對液壓膠管原輔材料價格上漲、企業成本壓力增大的現實困境,利通液壓以超高壓流體技術為支撐,建立研發中心、研發平臺,由“賣產品”延伸到“賣售后服務、解決方案”,并廣泛應用于城建、工程、滅菌等領域……
在我市,一個個以新質生產力為突破口,加速開辟新賽道、搶灘“新藍海”的典型不斷涌現。
近年來,我市秉持“一米寬、百米深”理念,探索創新創造、優化組合、深度轉型升級三種路徑,以項目謀“新”完善現代化產業體系,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
聚焦龍頭帶動,持續創新創造。在生產經營模式上,采用市場化手段大力開展技術創新,優化企業內部管理機制,進一步延長團餐保溫、保鮮時間,擴大配送半徑,破解臨潁縣、舞陽縣團餐配送點分散、惡劣天氣配送保障等問題。采用“體驗店+電商+外賣”新零售模式,布局建設團餐體驗店,開設電商平臺品牌旗艦店,運作電商倉庫業務,打通線上線下銷售渠道。在政企聯動合作上,依托中原食品實驗室聯系5位新材料領域院士,與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聯合成立氟硅新材料研究院。在產業發展業態上,樹牢鏈式思維、產業融合思維,支持企業從主要提供產品向提供產品和服務轉變,探索“制造+服務”“產品+服務”經營模式,加快推動企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轉變。
聚焦“專精特新”,加速優化組合。我市積極引導中原食品實驗室與企業共建研發機構,布局建設一批中試和應用驗證平臺,做到精準對接、室企共配,構建形成了“市場發現—研發—小試—中試—快速推向市場”的培育閉環。如今,恒達食品膳食纖維的“酶制劑”,豫鼎源食品的沖泡速食粉、新一代空心粉,三劍客的快樂酸奶、黑酸奶、花仙釀酸奶等已經走向市場。根據237家規上食品企業的規模基礎、細分領域、銷售渠道等情況,篩選一批適合承接科研成果轉化的企業,推動企業與中原食品實驗室常態化開展成果轉化和服務對接。舞陽縣開工建設胡辣湯產業區,對接6家大型胡辣湯店入駐,引導商家由“前店后坊”轉為工業化生產,推動胡辣湯標準化、品牌化發展,助力傳統小吃邁進產業化新“食”代,成功帶動一批小微企業升規納統。
聚焦產業鏈群,深化轉型升級。開展“一企一策”數字化診斷,針對性制訂轉型方案,年底前有望實現規上企業全覆蓋。支持龍頭企業建設工業互聯網平臺,支持食品行業重點建設產品數據、檢驗檢測、倉儲物流等信息系統,實現質量跟蹤、信息追溯等功能。隆谷食品最初以200多家包子連鎖店起家,轉型工業企業后,運用大數據技術助力研發團隊研發無添加、純天然的包子產品,提升了產品附加值。圍繞打造“5+N”創新平臺體系為目標,多層次、網絡化推動產業研究院、制造業創新中心、工業設計中心等高能級創新平臺建設,力爭11個市級產業鏈和創新能力強的縣區級產業鏈均嫁接1個省級以上創新平臺。重點圍繞食糖、油脂、淀粉領域的世界500強、國內行業百強企業開展定向招引,持續促進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打造食品全產業生態。探索成立相應的服務業公司,加快銷售、電商、運輸物流等供應鏈管理要素集成,統籌推動跨部門、跨專業協作和鏈上企業間合作,打造共生共贏的供應鏈合作生態。
構建新關系
打造大生態
一個益恒源塔格糖項目,在中原食品實驗室的技術支持下,市內另外兩家公司分別出工藝、出設備,三方合作優勢互補,推動塔格糖生產成本大幅下降。該項目建成后,將成為中原地區技術領先、規模最大的塔格糖研發生產高地。
這種新型生產關系加速項目落地變強是我市全面構建新型生產關系、打造共贏生態的結果。我市依托深化“萬人助萬企”活動轉段提升,以“六個圍繞”為抓手,有效引導勞動者、生產資料和勞動對象三大要素順暢流動、高效配置,持續提高政策落實的速度、準度和惠企服務的便捷度、滿意度,為新質生產力在食品產業領域加速壯大提供了豐厚土壤。
圍繞人才短板提高能力素質。動態征集企業人才需求,定期更新產業鏈人才圖譜,加快構建產業人才矩陣。指導企業完善人才培養、引進、使用、合理流動機制,確保人盡其才、才盡其用。
圍繞升級改造開展大規模設備更新。加大政策宣講力度,鼓勵指導企業用足用好各項優惠政策,加速推動設備改造升級。
圍繞要素痛點推動降本增效。加快水管網改造、優化天然氣源供應比例,大力開展“四項對接”,加大財稅、金融支持力度,降低電熱氣水、用工、融資、物流等成本,打造全省要素成本洼地。
圍繞市場開拓幫助擴大訂單。常態化開展產銷對接,謀劃布局直播電商經濟,大力度引進食品電商平臺、MCN(直播經紀人)機構,推動孵化“區域地標+IP+品牌”。引導企業發展跨境電商業務,參與共建“一帶一路”,用好RCEP自貿協定,在海外尋找新的增長點。
圍繞企業問題完善解決機制。深化“五級問題閉環解決”機制,定期召開服務企業周例會,確保企業問題動態清零。將“三個五百億”項目和產業鏈群培育結合起來,明確各項目所屬產業鏈,由市級領導牽頭組建推進專班,持續優化包聯服務。
圍繞梯次培育強化政策助力。豐富政策“工具箱”,研究出臺個性化支持政策,市級層面統籌管理,與上級政策相互補充,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
當前,創新發展已成為現代化漯河的主旋律、最強音。面臨食品產業轉型升級、結構優化這一戰略機遇,我市“聚焦高質量、奮勇爭第一”,以集成優勢資源推動創新,厚植發展新質生產力沃土,全面推動新時代漯河“二次創業”,一幅向“新”求“質”的畫卷正在沙澧大地徐徐鋪開。
責編:翟柯 編審:陳向黨 終審:王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