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瑄璞,女,1970年1月出生,河南臨潁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陜西文學院專業作家。她著有長篇小說《夏日殘夢》《我的黑夜比白天多》《疑似愛情》《多灣》《日近長安遠》、中短篇小說集《曼琴的四月》《驪歌》《房東》《故障》《隱藏的力量》、散文集《已過萬重山》、紀實文學《像土地一樣寂靜》,在《人民文學》《中國作家》《十月》《作家》等文學期刊發表中短篇小?
在生活節奏日益挑戰人的極限、情感觸角容易冷漠鈍化的時候,一部優秀的文學作品往往能給人帶來溫潤的情感滋養和精神力量。近日,作家周瑄璞的最新長篇小說《芬芳》由作家出版社推出。《芬芳》是中國作協“新時代山鄉巨變創作計劃”第二批入選作品。11月23日上午,中國作協創研部、作家出版社、陜西省作家協會主辦的“新時代山鄉巨變創作計劃——長篇小說《芬芳》作品研討會”在北京舉行。
以女性視角呈現鄉村普通家族半個世紀變遷
《芬芳》是周瑄璞用時兩年、七易其稿創作的最新長篇力作。在《芬芳》中,作者聚焦一對在貧困中跋涉成長的兄妹,著重講述以楊烈芳為代表的多名女性沉浮跌宕的命運,描繪了一個大家族中四代數十人的眾生相。以充滿美善的筆觸書寫小人物的奮斗歷程,記錄其思想的裂變;以鮮活的細節再現中原鄉村從20世紀70年代至當下的歷史變遷。作者對故鄉熱土深厚質樸的愛與眷戀讓人動容。書中散發的鄉村生活的煙火氣、困頓中親人之間血濃于水的真情,勾起眾多“60后”“70后”讀者的童年記憶。
在作家出版社總編輯張亞麗的主持下,中國作協創研部主任何向陽,陜西省作協副主席李國平,中國作協主席團委員、理論批評委員會副主任梁鴻鷹,北京作協副主席、茅獎獲得者喬葉,以及郭艷、張莉、岳雯、叢治辰等資深文學評論家,從巨變、細節描寫、鄉土寫作、女性寫作、人物形象、語言、結構等多角度對《芬芳》進行了詳細分析、討論。
在何向陽看來,《芬芳》跨度非常大,從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開始一直到現在,寫了女性群像,圍繞著這些女性形象還寫了夫妻情、兄妹情,其中的細節描寫特別動人。“這是周瑄璞迄今為止最好的一部長篇小說。寫鄉村的人,以人物命運為中心,故鄉就是一個大的戲臺子、劇場。在這個劇場上,大幕拉開之后,周瑄璞就像一個導演,一個一個把她的人物推出來。她用細節、情節來推動整個小說的運行。鄉土寫作走到今天,很多人可以說是遠離了鄉土。周瑄璞一直致力于用深情書寫鄉土,這是難能可貴的。”
梁鴻鷹讀《芬芳》后發現,周瑄璞用一種非常冷峻的目光在山鄉巨變過程中發現一些事情,這是作品最大的特色。對于鄉村發展中存在的某些問題和人性的幽暗之處,她洞若觀火;對于農村發生的變化,她有一種波瀾不驚、了然于胸的透徹。關于山鄉巨變、農村下一步到底將怎么發展,周瑄璞也有很多思考。“在寫法上,她把自己所知道的東西都消化了:如何寫作剪裁、怎么落筆,她想得比較清楚。無論是人性的生長還是城市鄉村的進步怎么衡量,她提出了很多值得我們思考的東西。”
喬葉談周瑄璞:看她的小說總有一種互相照見的感覺
剛剛獲得茅獎的喬葉表示,自己與周瑄璞同樣作為河南走出來的“70后”女作家,有很多共性。看她的小說總有一種互相照見的感覺。她的作品對自己有一種很鮮明的提醒作用,尤其是在語言上形成一種刺激,能勾連起自己很多關于語言的回憶,非常原生態。喬葉認為,與同時代女性作家相比,周瑄璞是非常“厚”的——她的為人體現出敦厚、仁厚、寬厚、溫厚,她的作品則體現出厚實、厚密的文學品質。同時,她有很好的生活儲備、強烈的寫作欲望和寫作熱情,“她有這種韌勁,讓我相信她今后的寫作還有更多的可能性。”喬葉說。
“《芬芳》是一部關于女性命運的長河小說”,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張莉分析說,“這部作品細致入微地書寫了這幾十年來中國農村女性命運的巨大變化。作為一部女性文學作品,周瑄璞理解女性命運的時候沒有僅僅把它放在男女關系、情愛關系的框架里面,而是置于整個鄉土環境、社會關系里。”
叢治辰讀這部小說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細節描寫,“這是文學的價值,也是文學的尊嚴所在。她寫出了鄉村對于我們內在的價值,就是鄉村是記憶、情感所在。對于進城的問題,在小說中我們不斷看到其跟陜西的文學前輩路遙有特別相似的地方。”
身為《芬芳》的作者,周瑄璞說,《芬芳》帶著“新時代山鄉巨變創作計劃”的光環,一直受到多方關注,“幾年來我也在創作中領悟、在領悟中創作。文學是一條艱辛而幸福的道路,有荊棘、有鮮花,有風雨、有暖陽,有沉悶、有歡喜,有灰心更有信念。惟其如此,它才更加生動迷人。當然,短暫的幸福和喜悅之后我還是要盡快回到寫作常態,爭取寫出更好的作品。”
據封面新聞
責編:瘦馬 編審:陳向黨 終審:汪中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