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面對復雜的外部環境和嚴峻的國內經濟形勢,市城鄉一體化示范區始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省委、市委重大戰略部署,聚焦“樞紐經濟先行區、新基建創新區和大開放重要窗口”的新定位要求,扎實開展抓項目、拼經濟、促發展“四大攻堅”行動,加快推進“十大項目”“十大任務”,經濟社會呈現良好發展態勢,先后獲得國家骨干冷鏈基地主承載區、中國食材供應鏈創新基地、中國冷鏈物流產業創新基地等榮譽稱號。
發展態勢穩中向好。按照“兩區一窗口”的新定位要求,凝心聚力謀發展、千方百計抓經濟,經濟運行穩中向好。2023年全區完成生產總值51.2億元,增長6%;一般預算收入2.38億元,增長14.1%;稅收2.25億元,增長19.2%;稅收占一般預算收入比重94.4%,位居全市第一;固定資產投資、工業增加值、社會消費品零售、第三產業增加值、利用境外資金等指標居全市前列。全區干事創業活力滿滿,發展勢頭強勁。
招商引資強力推動。開展“招商引資春季攻勢”“四大攻堅”“六職招商”三大行動,建立“6+8+4+N”的招商架構,參加第20屆食博會,舉辦中部冷鏈裝備博覽會、全國冷鏈物流中部峰會,組織大灣區、長三角推介等重大招商推介會3場,對接新希望冷鏈、榮慶物流等頭部企業30余家,成功簽約億元以上項目16個,總投資71億元,項目簽約完成率、外資利用率全市領先。緊盯臨港經濟、冷鏈兩大產業,加快繪制“樞紐+”交通、物流、商貿、文旅產業鏈招商圖譜,鎖定上下游重點企業270余家,緊盯“鏈主”企業、頭部企業和行業前30強,成功引進中國供銷冷鏈、天津水產集團等行業十強企業4家,順豐冷運、眾聯冷鏈、傳化智聯等企業設立區域總部,與省投資集團、省鐵投集團、中豫港務集團的項目合作加快實施,初步實現以企興“鏈”、以“鏈”興“群”。
項目建設全面加快。樹立“大抓項目、抓大項目”導向,全年實施重點項目64個,總投資241億元。25個省市重點項目完成投資143.3億元,占年度計劃的115%。其中,雙匯新總部大樓、漯河港一期提升工程、漯河傳化公路港二期、眾聯冷鏈項目、天際快運等項目投產運營,新107國道東移示范區段工程、平漯周高鐵示范區段工程等項目正在加快進度,16個新開工項目192項手續全部辦理完畢。優化項目全過程、全周期服務,完善周例會制度,結合“萬人助萬企”活動,協調解決項目實施中存在的問題,幫助盤活臨港核心總部等一批存量項目。謀劃實施“樞紐經濟”類項目65個、“新基建”類項目21個、“大開放”類項目10個,總投資近390億元,加快對接落地集疏運體系、商貿中心、智慧港口、智能物流、新能源充電樁等項目。
優勢產業不斷壯大。依托臨港經濟、冷鏈產業和臨港科創三個專業園區,推動要素向園區集聚。圍繞多式聯運、港口航運、大宗貿易、供應鏈管理等產業,港區周邊片區開發、漯河港二期項目、臨港鐵路專用線、沙河航道疏浚升級工程等項目加快推進;漯河港運量實現210萬噸,增長73%以上。成功舉辦2023年全國冷鏈企業峰會,對接萬緯冷鏈、玉湖冷鏈等頭部企業,供銷冷鏈項目已摘地開工,順豐冷運河南總部、臨港冷鏈總部核心區、匯正醫藥冷鏈等項目正在加快建設。目前,全區已經進駐冷鏈物流企業68家,其中A級及以上冷鏈物流企業5家,占全市的三分之一;潤騰物流等3家3A企業、翔通物流4A級企業已通過專家組核查,占全市總量的三分之二,冷鏈產業實現集聚發展。對標創新型園區,建成千易盛康養產業、臨港科創孵化基地等項目,引進山海照明、澤霖科技等光電企業9家,建成省科學院示范區化學研究所、冷鏈產業研究院,科技孵化效應持續增強。
城鄉融合步伐加快。持續完善基礎設施,強化公共服務,推動城鄉互動,以城促產。沙澧河大二期示范區段基本完工,城鄉一體化供水項目開工建設,中醫治未病中心主體完工,龍湖路、玉河路等6條道路加快推進,完成塔河、柳河疏浚,泵站建設主體完工。加大農田水利設施投入,累計完成3.2萬畝高標準農田建設,推動流轉土地2萬余畝,培育三河灣、許慎農旅等12家田園綜合體。探索“一鎮一園區”、“一村一業態”,培育出胡橋西瓜、老應小米等農副品牌,漯甜現代農業園區成為省級觀光農業園區,30%的村集體收入達到30萬元,帶動農民人均年增收近千元。完成韓莊村等6個市級鄉村建設示范村任務,全域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累計建成污水處理站20座、鋪設污水管網61公里、改造文化廣場8處,16個村莊實現污水統一收集、垃圾統一清運。加快鄉村文化歷史資源挖掘,加強龍潭古鎮、范寨傳統村落等基礎保護工作,建成姬奭召公園、甘棠園等主題游園,大力發展鄉村文旅文創產業,鄉村文化底蘊更加厚重。完善網格化管理體系,強化村務管理,規范鄉村秩序,提升新時代文明實踐站6處,培育黃趙全國文明村、姬石省級文明村、老應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等典型,黑龍潭鎮、姬石鎮成功創建市級文明鄉鎮。
民生保障更加有力。31項重點民生實事全部完成年度目標任務。持續鞏固已脫貧戶、監測戶的動態監測和政策扶持,堅決守牢不發生返貧致貧底線;持續做好污染防治攻堅,扎實開展地下水專項整治,飲用水源地季度檢測合格率達100%;完成融資化債任務,全年未新增政府隱形債務;如期完成“保交樓”任務,群眾實現回遷安置。深化“人人持證、技能河南”建設,完成職業技能培訓1306人次,新增持證人數900人;推動城鄉教育均等化,開展校園思政教育,西湖學校成為省級“掃黃打非”示范點;改造鎮敬老院2個、村幸福院27個,實現城鄉醫療養老全覆蓋,健康保障體系更加健全,群眾幸福感更強。
黨建引領作用更強。堅持黨建第一責任引領和保障發展第一要務,出臺過程管理考評辦法,強化過程監督,開展“五比五看”活動。深化“五星”支部創建,強化頂層設計、部門聯動,注重標桿選樹,培育出“五星”支部典型,全區“三星”以上支部占比達到80%以上。扛牢黨風廉政建設主體責任,落實“一崗雙責”,全力支持紀工委監督執紀,鍥而不舍糾“四風”樹新風,強化警示教育,切實營造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
2024年,市城鄉一體化示范區將全面貫徹落實中央、省委、市委經濟工作會議精神,以樞紐經濟為引領,以臨港經濟、冷鏈為主導,依托臨港經濟、冷鏈產業、臨港科創三個專業園區,堅持抓招商、引企業,抓項目、擴投資,抓園區、聚產業,加快構建樞紐+交通、樞紐+物流、樞紐+商貿、樞紐+文旅產業體系,全力打造產業新區、樞紐新區、融合新區、開放新區,在全市現代化“三城”建設中奮勇爭先、更加出彩。
著力加快項目建設,努力在投資拉動上實現新突破。全年實施重點項目不少于56個,總投資220億元以上。其中,實施省市重點項目25個以上。強化要素保障,加快土地報批進度;積極對接金融機構,增強平臺公司融資能力,做好項目包裝策劃,完成各類融資;做好資產經營,引進專業人才和團隊,盤活地產、標房、寫字樓等資源,推動三個平臺公司錯位發展、相互賦能,實現資產效益最大化。
著力建設專業園區,努力在產業集群上實現新突破。堅持項目向園區集中、要素向園區集聚、政策向園區傾斜。推動臨港片區開發,加快多式聯運體系建設,積極對接豫桂大通道、鄭州國際陸港,強化漯河港一期與上海港、連云港等合作,港口貨運量力爭實現330萬噸、增長60%以上;建設傳化公路港河南區域總部,貨運量力爭突破200萬噸、增長70%以上;與鄭州航空港對接,加快產業結合,初步形成“公、水、鐵、空”聯運架構。加快培育冷鏈商貿業態,著力冷鏈科創產業提升。啟動科技成果轉化平臺建設,著力培育一批“專精特新”企業。深化開發區改革,探索“管委會+公司”機制,推動A級物流企業申報5家以上,新入規企業不少于10家,冷鏈專業園區初具規模,現代服務業開發區成為二星級開發區。
著力抓好招商引資,努力在落實落地上實現新突破。堅持“六職”帶隊,緊盯“鏈主”企業,開展全員招商。圍繞樞紐+交通、樞紐+物流、樞紐+商貿、樞紐+文旅四種業態,明確重點洽談企業50家以上,項目履約率、開工率、資金到位率保持全市領先。強化招商大統籌工作機制,完善招商引資考評辦法,細化招商工作職責,以臺賬式、清單化提升招商成效。
著力統籌城鄉建設,努力在城鄉融合上實現新突破。堅持城鄉互動、以城促產,實現城鄉面貌大轉變,打造生態宜居首選區。加快基礎建設,完善功能配套,提升城市品位,開展道路綠化提升和亮化改造,把傳統文化、關愛未成年人成長等元素融入街區景觀,展示示范區特有的許慎文化、濱水文化、田園文化、紅色文化;強化城市管理,倡導文明出行,規范交通秩序,增添城市魅力。
著力推動鄉村振興,努力在民生事業上實現新突破。新建設高標準農田3500畝,全區糧食種植面積8.5萬畝以上、土地流轉規模3萬畝以上。培育“一鎮一品、一村一業”,加快構建農產品購銷體系,探索“從田園到餐桌”新路徑。高質量完成民生實事,持續深化城鄉養老體系建設,改造鄉村幸福院,扎實開展“人人持證、技能河南”建設,強化校園思政教育,提升城鄉教育水平。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注重扶貧扶智。持續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加強社會輿情、安全生產、金融債務、綜治信訪、民族宗教等風險隱患排查整改,確保社會大局穩定。開展“清潔四季”行動,完善城鄉網格化管理,推動市級文明村創建,定期開展理論宣講、文藝下鄉等志愿者服務。策劃示范區精品文旅線路,帶動全域文旅產業提升;圍繞生態農業園、沙澧河景區舉辦采摘節、牡丹節和體育運動會等活動,著力發展文旅文創產業;挖掘文化歷史資源,增添城市底蘊。
著力抓好黨建引領,努力在凝聚合力上實現新突破。以“五星”支部創建為抓手,持續開展機關“三拼一爭”、鄉村“一諾三促”、非公企業“一派三助”活動,一村一策開展軟弱渙散村整治,100%村黨支部達到“三星”標準;創建城市黨建品牌,探索建立網上黨支部,提升全域黨建水平;實施“雁陣計劃”,構建全域黨建工作新格局。加強園區治理。完善工作流程,加強制度監督,用制度管人管事,加快機關規范化標準化建設。持續開展“四大攻堅”行動、“五比五看”能力作風建設等,樹好選人用人正確導向,為敢擔當、能吃苦、肯奮斗的干部撐腰。落實“一崗雙責”,構建“親”“清”政商關系,以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護航示范區高質量發展。
責編:翟柯 編審:陳向黨 終審:汪中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