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我和晁慶偉、晁順鋒帶著尺子將剩余小片耕地丈量清楚,保證可耕地有效利用,同時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4月28日,記者在臨潁縣瓦店鎮瓦店村黨支部書記晁志業的民情日記本上看到,樸實的語言記錄著村里發生的事情。
瓦店村是瓦店鎮最大的行政村,常住人口近7000人。2018年,晁志業擔任瓦店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他一上任就立下軍令狀:修路、修渠、打機井,落實政策搞扶貧、帶領群眾共致富。為打消群眾顧慮,晁志業帶頭出資,帶動黨員干部紛紛參與,以“黨支部+合作社+農戶”模式種植羊肚菌。如今,通過種植羊肚菌、流轉土地和房屋租賃等,瓦店村集體經濟持續壯大。
“4月20日,我帶領全體村干部在大棚里種小辣椒和其他時令蔬菜,增加村集體收入。”晁志業的民情日記本上這樣記錄著。種植羊肚菌時間為每年的11月至次年4月,其他時間晁志業就帶領村干部在大棚里種植時令蔬菜。“今年村集體經濟收入超過17萬元沒問題。”晁志業告訴記者。
“4月25日,八組晁春花、晁油錘家門口沒有預留污水管道,污水直接排到了路上。村里花費5000元購買污水管,今日確定管道位置、進行切割,明日埋管道。”晁志業的民情日記記錄的有關系全村發展的大事,也有村民生活中的小事。
晁志業帶領瓦店村黨員干部讓村民的錢包鼓起來后,致力補齊村里基礎設施薄弱、人居環境較差的短板。
“4月26日,污水管道已鋪設好。看到大家高興的樣子,我也很開心。我告訴大家,保護環境不是一個人的事,大家要共同努力維護好村里環境。”晁志業在日記里寫道。
“我時不時翻翻民情日記本,看看自己工作上是否存在問題,想想該咋整改。”在晁志業看來,記民情日記,是學習,也是思考,更是對工作的總結、反思和謀劃。隨著他書桌上的日記本堆得越來越高,瓦店村的榮譽也越來越多:市文明村鎮、市級衛生村、縣級無訪村……
“今天,我按照鎮里工作安排,入戶催繳城鄉居民醫保。目前,全村三分之二的人已經繳納城鄉居民醫保,剩余一部分村民我們入戶做工作。”“大雪下了整整一夜,上午我和支部委員程保民同志走訪了幾位獨居老人。”……在瓦店鎮溝王村,記者看到了該村黨支部書記王玉卿的民情日記。
“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村里事務紛繁復雜,不記下來就容易漏掉。”曾當過民辦教師的王玉卿說,民情日記也是“問題日記”“調研手記”。看到什么、記下什么取決于怎么看、怎么想,只有心里裝著群眾,才能第一時間看到民生的難題、發展的問題、致富的課題,真正站在群眾的角度去謀劃工作。
“記不是目的,而是通過民情日記去思考、想對策并落實。”在王玉卿看來,民情日記記錄的是村民的訴求,甚至是雞毛蒜皮的小事,如地界糾紛、村民欠款糾紛等。只有把小事妥善解決,才能拉近村干部與群眾的距離。
“2月4日,積雪很厚,道路難行,村里組織村干部、駐村工作隊員、志愿者上路清雪。”王玉卿至今清晰地記得那天村民清雪的場景:雪下得很大,全村老少都扛著工具,有的村民開鏟車幫忙。“咱們替老百姓操心,老百姓都記得。”王玉卿說。
問計于群眾,受教于群眾。如今,人們還時常看到王玉卿在村民家門口召開板凳議事會。群眾之所盼,也成了他的盼望。一次議事會結束后,他記下這樣幾句話:“一切工作都離不開群眾,一切工作要依靠群眾,發展的最終目的還是為了群眾。”
近年來,瓦店鎮黨委創新推行民情日記,以筆紀實、用筆抒情,鼓勵各村黨支部書記把村里的點點滴滴記錄下來,拉近了干群關系,摸清了村情民情,打通了基層治理的“神經末梢”。“我們將進一步擴大民情日記的適用范圍,不僅村黨支部書記要寫民情日記,其他村干部也要寫民情日記,讓民情見于紙上,把使命扛在肩上。”瓦店鎮黨委書記魏新建說。
責編:翟柯 編審:陳向黨 終審:王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