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農業機械技術中心抓住“五個關鍵” 做好農機服務
(記者 孫 震 通訊員 袁立奎)為切實組織好“三夏”農業生產,市農業機械技術中心從優化服務、機具調度、應急管理、機收減損、技術推廣五個方面著手,確保夏糧顆粒歸倉,秋糧適時播種。
市農機中心成立5個服務指導組,分赴各縣區開展農機生產服務指導。目前,全市已發放跨區作業證757份,預設服務站7個、公布24小時熱線電話6部。與交通公路部門聯合開設10個“服務農機手便民服務點”,供跨區作業機手停靠休息;與中石油、中石化聯合出臺農用柴油優惠供應和保障措施,開辟站內農機手加油綠色通道。
從4月開始,組織各級農機技術人員深入農機大戶和農機專業合作社,在摸清機具底數的基礎上指導機手開展機具檢查、維修和保養,保證“三夏”期間各類農機具以優良的狀態投入生產。目前,已檢修各類農機具11.53萬臺(套),其中小麥聯合收割機4124臺,實現了應檢盡檢。加強同周邊城市農機部門的溝通協調,預計協議引機1681臺,在收割高峰期,全市可投入收割機5800臺左右,確保滿足用機需求。
研究出臺“三夏”農機生產應急預案,制訂針對性強、可操作性強的應對措施,強化應急保障能力。依托現有4家省級、6家市級區域農機服務中心和38支常態化農機應急作業服務隊,切實解決農機應急末端無人組織、無機可用問題,保障極端天氣條件下能夠及時開展糧食應急搶收和抗旱排澇等救災作業,建立有力有序有效的應急處置工作機制。根據各縣區烘干能力建設需求和現有烘干中心(點)建設情況,引導建立布局合理、體系完善的糧食產地烘干體系,優先滿足糧食烘干設備的補貼需求。目前,全市已建成投入使用烘干機283臺、總噸位16561噸,完全能夠滿足極端天氣下的烘干需求。
積極組織農機專家、農機合作社代表交流研討,組織開展減損技能培訓,引導機手科學合理調試機車,適時收割,有效減少機收損失。充分發揮糧食安全責任制考核對機收減損工作的“指揮棒”作用,壓實責任,細化舉措。適時組織技術專家對各縣區的機收減損開展情況進行抽檢,確保小麥機收作業損失率控制在國家標準以內。
持續擴大農機化新技術推廣應用范圍,有效節約生產成本,提升糧食單產。深化秸稈離田全程機械化試點市創建,組建秸稈離田服務隊,不斷擴大秸稈離田面積,促進環境質量改善和農業綠色可持續發展。
責編:翟柯 審核:王輝 終審:盧子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