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上小學是在20世紀90年代,那時農村找不到太多課外書,伴我度過童年時光的是母親給我的一本作文書。母親做飯時讓我幫她燒柴火,我邊看書邊燒火,看得入了迷,柴火都滅了我也沒發覺。”回憶起童年的讀書趣事,王迪笑著說。
今年33歲的王迪是郾城區向陽小學的一名語文教師。她的母親是教師,父親也是愛書之人。在家庭的影響下,她從小便養成了愛讀書的好習慣,將書籍視為撫慰心靈的良藥。“上小學的時候,每次新學期開學發語文書,還來不及包書皮我就把課文如饑似渴地看了一遍,連下課小伙伴喊我玩都不去。”王迪告訴記者。
上高三時,王迪每周只有半天的休息時間,學習的壓力常讓她感到心靈無處安放。“一天,我走在街頭,發現了縣城的圖書館。于是,那里便成為我閑暇的好去處。高三一年,我看完了《勵志中國》等很多書籍,里面的故事激勵著我,匯聚成力量源源不斷涌入我的心靈。”源于書籍帶來的力量與勇氣,王迪越來越自信。經過苦讀,她的學習成績直線上升。高考后報志愿,她毫不猶豫地填報了漢語言文學專業。
上大學時,王迪的閱讀量逐漸擴大,圖書館里大量的藏書滿足了她對書的渴望。她開始閱讀國外名著如《小婦人》《百年孤獨》《罪與罰》等。王迪在書籍中不斷汲取養分。“那時候對物質沒有太多的追求,通過讀書我得到了精神的滿足,生命得以擁有更多的色彩。”
畢業后,王迪成為一名鄉村特崗教師。寂靜的夜晚,一本本書如同知己,她與書中的人物對話、交流。書籍為她提供心靈的滋養,激發她的潛能,引領她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斷前行。2021年,王迪通過遴選考試進入臨潁縣櫻桃郭學校任教;2023年,又通過招教考試到郾城區向陽小學任教。“一路走來,是書籍陪伴著我,給予我力量。”王迪告訴記者,隨著生活閱歷的不斷增長,在人生的風雨中,是一本本書給了她夢想和希望。“不同的人生階段有著不同的心境,我總能通過不同的書籍找到心靈的慰藉。”
“書籍對于我來說是一座充電站。通過讀書我拓寬了眼界、提升了教學能力,引領學生在知識的海洋中快樂成長。”王迪告訴記者,自己是書籍的受益者,也要做知識火種的傳播者,讓更多的人和她一樣從書中受益。王迪讀書的愛好深深影響了她的學生。除了每天帶領孩子們讀書之外,她還幫助學生投稿,讓孩子們嘗試著用稚嫩的文字書寫生活的酸甜苦辣。
通過讀書,王迪遇到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在他們的鼓勵下踏上了寫作的道路,先后在《漯河日報》《中國校園文學》等報刊發表二十余篇文學作品,字數約三萬字,文學夢想之樹漸漸枝繁葉茂。
“書是我的良師益友,是照進我生命里的一束光,讓我充滿了正能量。”王迪說。
責編:翟柯 編審:陳向黨 終審:王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