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姚曉曉
“新增停車位后,電動車再也不堵單元門了。”7月6日,源匯區干河陳街道康平南苑小區居民王女士笑著對記者說。這個建于1999年的老小區,曾是出了名的臟亂差,路面坑洼,綠化帶成了垃圾場,電動車亂停亂放。如今,小區道路平坦,停車位整齊劃一,居民生活環境顯著改善。
該小區一共有三棟樓,沒有物業和保安,小區大門安裝了智能門禁系統,居民出入需要刷卡。
“我們小區只有102戶居民,由于人口少,物業公司不愿意入駐。”樓院長孟領旗說,2022年,在社區的指導下,老黨員、老干部、熱心群眾等參與小區共建共治。經民主推選,選出1名樓院長、2名樓棟長、10名單元長。
治理初期,大多數居民抱著懷疑的態度。為打消大家的顧慮,孟領旗聯合多名黨員墊資8000余元,對大門、監控設施等進行更新和維修,并施劃了停車位。同時,志愿者服務隊開展衛生清潔、文明勸導等活動。他們用實際行動傳遞正能量,越來越多的居民主動加入志愿者服務隊。
“在社區黨委的指導幫助下,小區的相關治理事宜主動權交到居民手中,由居民自己協商解決。樓院長收集意見,樓棟長、單元長、居民代表共同商議,討論確定并及時公布相關事宜。”柳江社區黨委書記位春梅告訴記者,小區經常召開“香樟樹下”議事會,居民自己議、自己定、自己干,真正做到了“小區是我家、環境治理靠大家”。
社區還經常組織小區居民參加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不僅增進了鄰里間的感情,還傳承和弘揚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目前,我們轄區已經有28個‘三無’小區實現居民自治。下一步,我們將積極推行‘黨建引領+社區指導+居民自治+志愿服務’模式,有效解決居民實際困難,增強人民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和安全感。”位春梅說。
責編:瘦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