織密網絡 讓幸福頤養全域可及
7月9日上午,在西城區新城辦綜合養老服務中心的活動大廳,二十多名老人正各得其樂:棋桌旁,幾名老人沉浸于楚河漢界的爭鋒中;旁邊的手工桌上,幾名老人正和志愿者一起做手工……綜合養老服務中心的溫馨場景是我市全域推進養老服務提質升級的生動縮影。
近年來,我市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通過三方主體協同發力、三級養老網絡聯動、三類養老形態融合,打造“城市農村并重、事業產業并舉、建設運營并進、線上線下并行”的養老新模式。今年3月,市民政局在全省民政工作會議上作典型發言,并成功承辦全省養老服務重點工作部署暨經驗交流會議。
多方攜手 養老力量聚起來
“這里的環境好,護理人員服務周到。我很滿意。”85歲的陳保蘭提起在綜合養老服務中心的生活,眼里充滿笑意。
新城辦綜合養老服務中心是我市打造的四個“幸福社區”試點之一,由市康養投生活服務公司承接運營,不僅為周邊社區老人提供日托、周托、月托、年托服務,以及助浴、助餐、助潔、助醫、助行、助急等居家養老服務,還能為老人定制個性化養老方案,滿足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養老需求。
我市推動政府、市場、社會共繪養老藍圖。政府搭好“骨架”,建立“高位統籌—政策賦能—靶向投入”三位一體推進機制,近三年投入1.3億元專項資金;構建“1+X”養老政策體系,出臺相關方案,發布基本養老服務清單及配套政策,從市、縣(區)到村(社區)層層布局養老服務設施,并通過多種模式盤活閑置資產,成立市康養產業投資有限公司整合資源;安排餐飲企業入駐社區食堂,解決部分老人吃飯難問題。
西城區新城辦月灣湖社區的紅百糧餐廳每到飯點就格外熱鬧。“今天的紅燒肉燉得爛糊,很合我們老年人的胃口。”社區老人王新民告訴記者,社區食堂保障了老年人的飲食健康。
同時,為深化政企社三方協同機制,有效激發社會組織等社會力量參與養老服務供給,目前,全市已培育養老服務社會組織16家,專業養老服務企業30家,構建起“政府統籌+市場運作+社會參與”的多元化服務主題協同發展的產業生態。
三級聯網 養老服務近起來
養老服務好不好,“距離”是關鍵。我市織密市縣、鄉鎮(街道)、村(社區)三級網絡,讓老人在家門口找到養老港灣。
為優化服務資源配置,我市高標準建成市級福利中心1個、縣級特困供養服務中心5個、適老化產品展示體驗中心1個,市縣兩級建立智慧養老服務平臺2個,提供流動助浴車1臺,發揮資源整合、服務監管、技術支撐和業務指導作用。
目前,我市建成街道綜合養老服務中心16個,對45個鄉鎮養老院改造升級,31個鄉鎮敬老院轉型為區域養老服務中心,提前一年超額完成“十四五”期間60%敬老院轉型為區域養老服務中心的任務。如裴城鎮養老院改造后煥然一新,志愿者定期提供服務,流動助浴車每月上門,讓農村老人享受貼心服務。
目前,我市已建成142個社區日間照料中心、1199個農村幸福院,對所有養老服務設施分級分類,全部納入智慧養老平臺管理,統一命名、統一編號、統一標識,所有養老服務點均達到有場地、有設施、有標牌、有活動、有服務、有管理的“六有”標準,打造老年人家門口的養老服務驛站。
三態融合 養老服務暖起來
7月9日中午11點30分,在西城區五臺山路一小區,新城辦綜合養老服務中心的工作人員準時將飯菜送到了獨居老人高剛的手中。
“我喜歡在家養老,但吃飯是最大的問題,去年10月我在養老服務中心訂餐后,每天中午他們都準時把飯菜送來。”高剛說。
為滿足老年人多元化的養老服務需求,我市推出精準對接個性化服務。
我市在“居家養老”服務中,進行家庭適老化改造,推廣上門服務項目,積極探索“鄰幫鄰”“親幫親”“老幫老”等農村居家互助模式,累計完成4364戶特困老年人家庭適老化改造;探索農村幸福院“自帶食材+集體補助”“自愿繳費+政府補貼”“自己種菜+社會支持”等模式,發展政府扶得起、村里辦得起、老人用得上、服務可持續的農村養老服務。同時,完善“15分鐘養老圈”,建設197家老年食堂并運營170家,為特定老人提供免費助浴服務。
為打造高標準的專業養老隊伍,我市引進中康、頤城、安泰等知名專業養老服務品牌機構,帶動培育金康等本地養老服務品牌發展,星級養老機構覆蓋率超40%,高標準建設占地420畝集“醫、研、教、食、旅、養”于一體的市養老產業綜合服務園項目,讓專業服務觸手可及。
來源:漯河日報
責編:翟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