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置庭院改造成時尚咖啡屋,沿河打造花海景觀路,規劃黨建廣場游園,建設返鄉創業園區,籌劃秸稈加工基地……”近日,在市城鄉一體化示范區和美鄉村建設特色產業發展論證會上,黑龍潭鎮老應村駐村第一書記劉楠自信滿滿地說。
近年來,市城鄉一體化示范區以“黨建紅”賦能鄉村強,把“五星”支部創建引領鄉村振興作為工作的主抓手,按照規劃先行、示范引領、因地制宜、梯次推進的基本思路,扎實推進過硬支部建設、特色產業培育、人居環境整治、鄉村基層治理,繪就了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新圖景。
培育特色產業,筑牢和美鄉村根基。建立龍頭企業精準綁定專業合作社、專業合作社綁定農戶的“雙綁”利益聯結機制,帶動廣大群眾增收致富。因地制宜發展主導產業。西街村黨支部領辦的冠泓農業合作社與盛龍園種植園探索“企業+合作社+農戶”的聯合發展模式,發展觀光農業、農產品采摘和餐飲業。多方參與推動品質提升。老應村利用“雙綁”利益聯結機制,既提高了村民種植技術,又規避了市場風險。老應村流轉土地2000余畝種植小米,帶動群眾年增收二十余萬元。選準特色發展“一村一品”。姬石村投資建設的冷庫已投入運營并獲得收益,村集體年收益達40萬元,還讓30名村民在家門口就業。該村將繼續整合資源,利用流轉土地建設千畝良種繁育項目,力爭村集體經濟年收入突破80萬元。
創新服務方式,提升和美鄉村成色。把群眾滿意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開通“老家情懷 民呼我應 8890”便民服務熱線,高標準改(擴)建一批村級黨建綜合體,實施“三群三單”工作法,切實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米”。培育善服務、勤服務的干部隊伍。深化村干部“專職化管理、一體化使用”機制,明確專職村干部選任條件、考核和退出機制等,真正讓村干部動起來,扎實做好各項村級事務。將全區30個行政村劃分為224個網格,構建基層服務“一張網”,滿足多元化、多層次的群眾需求。今年以來,該區2300余名黨員主動承諾為民服務事項2600項,已完成80%以上,群眾的幸福感不斷增強。
改善生態環境,為和美鄉村添亮色。為推動“五星”支部創建與和美鄉村建設深度融合,該區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一根管子連到底、一把掃帚掃到底”,聚焦補齊農村基礎設施和人居環境短板,圍繞安全飲水、廁所革命、污水處理等關鍵環節,加大財政投入,謀劃民生項目16個,推動農村生態環境整體大提升。拿出專項資金,引入第三方服務公司,探索實踐“戶分類、村收集、公司轉運、市處理”的垃圾處理模式。采取“水沖式廁所+污水管網+小型污水處理站+區域生態濕地”的戶廁改造模式,將廁所革命和污水治理兩大工程一同謀劃、一體實施,鋪設主污水管網71712米,新建污水處理站16座,戶廁改造6000多戶,實現了農村生活污水的全收集、全處理,從根本上解決了農村生活污水的出路問題。
委托專業設計團隊,堅持“一村一策、一村一景”原則,在村莊原有環境基礎上科學制訂整治規劃,做到“無規劃不建設、無設計不施工”。截至目前,該區共建設“三微園”3162個、游園36個,種植喬木、灌木6萬余棵,實現景觀綠化約5萬平方米。
建設文明鄉風,彰顯和美鄉村特色。該區堅持文化惠民利民,不斷提振村民精氣神。以“雙承諾”活動和農村黨員“一諾三促”行動為抓手,深入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修補破損路面450余處,清理占道經營700余處,清理亂堆亂放1000余處,對鎮區主干道施劃車行道分界線5000米,施劃機動車停車位800余處、非機動車停車位400余處,為居民出行提供了便利。開展移風易俗活動。區、鎮、村三級簽訂移風易俗樹新風責任書,移風易俗工作實現全覆蓋。充分發揮村民自治組織作用,制定紅白事操辦標準,引導村民破除陳規陋習,推動形成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開展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去年以來,該區開展舞臺藝術下基層活動二十余場、送電影下鄉活動90余場。積極探索“公建+民營”養老服務模式,改造1個日間照料中心、2個鎮敬老院和27個村幸福院,在全市率先實現城鄉養老全覆蓋。以“三零”創建為抓手,探索基層社會治理新模式,加強矛盾糾紛源頭預防,縱深推進“平安法治村”創建,引導各村爭創“平安法治星”,群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在爭“星”、摘“星”過程中不斷增強,基層社會治理水平顯著提升。馮艷華 杜 鵬
責編:瘦馬 編審:陳向黨 終審:汪中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