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套疊是指一部分腸管及其腸系膜進入鄰近腸腔內的一種機械性梗阻。
原發性腸套疊好發于6月-3歲嬰幼兒,可能與嬰幼兒回盲部系膜固定未完善、回盲部游動度過大有關。
繼發性腸套疊較少,好發于3歲以上兒童,繼發于腸息肉、梅克爾憩室、淋巴瘤、腸重復畸形、異物等。套疊腸管因靜脈回流障礙可引起腸壁水腫、腸出血、壞死,嚴重者腸穿孔和腹膜炎。
因此腸套疊是一種在嬰幼兒時期較為常見的急腹癥,導致腸道的正常蠕動和消化功能受到嚴重影響。而超聲引導下水灌腸復位術,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手段。
一、原理剖析
超聲引導下水灌腸復位術,主要基于水的靜壓作用。在超聲設備精準的實時監測下,通過肛門向腸道內注入適量的生理鹽水。隨著生理鹽水的不斷注入,腸道內壓力逐漸升高,就像溫柔地推動著“走錯路”的腸管,使其逐漸復位,回到原本正確的位置,恢復腸道的通暢。超聲就如同醫生的眼睛,能清晰顯示腸套疊的部位、形態以及腸管的血流情況,讓整個復位過程在可視狀態下進行,極大地提高了安全性和成功率。
二、優勢
1.無創或微創:相較于傳統的開腹手術,水灌腸復位術無需在寶寶嬌嫩的腹部留下較大的創口,大大降低了手術創傷,術后恢復也更為迅速。寶寶可以更快地恢復正常的飲食和活動,減少了因手術創傷帶來的痛苦和不適。
2.精準可視:超聲的實時引導讓醫生能夠精確掌握腸套疊復位的全過程。可以清晰地看到腸管的復位情況,避免了復位不完全或過度復位等問題。同時,還能及時發現腸管是否存在其他潛在的病變,如腸息肉等,為后續的診斷和治療提供重要依據。
3.安全性高:由于在超聲引導下操作,對周圍組織和器官的損傷風險極小。而且水灌腸所使用的生理鹽水對人體基本無不良反應,進一步提升了手術的安全性。一般情況下,只要寶寶身體狀況允許,都能較好地耐受該手術。
三、術前準備
水灌腸前需獲得患兒監護人的知情同意,術前肌肉注射阿托品0.02mg/kg,
患兒排空膀胱,術前無需鎮靜或麻醉。
四 、術后注意事項
1.飲食調整:術后先禁食數小時,之后根據恢復情況,從少量流食逐漸過渡到正常飲食,遵循少食多餐原則。
2.觀察癥狀:留意患兒有無腹痛、嘔吐、血便復發,以及精神狀態、體溫等,若出現異常及時告知醫生。
3.定期復查:按醫囑進行復查,一般需再次超聲檢查,確認腸道恢復情況。
超聲引導下水灌腸復位術為腸套疊患兒帶來了創傷小、恢復快的治療新選擇,希望通過科普能讓大家對這一技術有更深入的了解,在面對腸套疊時多一份從容和應對的智慧。
醫生簡介
劉慧,主治醫師,漯河市醫學會超聲分會委員,漯河市工程學會委員,本科學歷,畢業于鄭州大學醫學影像學專業,從事超聲診斷工作15年余,先后在省婦幼保健院,深圳市兒童醫院,河南省骨科醫院進修學習。擅長應用超聲技術對宮內胎兒生長發育評估與產前超聲胎兒畸形的診斷排查,同時擅長超聲引導下肌骨超聲的介入治療,尤其在小兒常見病,多發病方向有很深的見解,率先開展了新生兒顱腦,髖關節發育不良,肌骨超聲等新技術,獲得技術創新獎三項。(彩超室 劉慧)
責編:瘦馬 編審:王輝 終審:盧子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