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條自動化流水線上,150臺機器人動作精準,焊花四濺,切割、焊接、涂裝等工序有序推進,7臺智能行車和30臺AGV運輸車往來穿梭,物料精準投放。
8月19日,中創智領(鄭州)工業技術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的燈塔工廠里,忙而不亂。
中創智領的前身鄭州煤礦機械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58年,是全球規模最大的液壓支架制造商之一。
“除了傳統的煤機業務以外,我們目前已經發展為橫跨煤礦機械、汽車零部件和工業智能化的大型企業集團。”中創智領集團副總經理王永強表示。
燈塔工廠智能坡口生產線。人民網記者 王玉興攝
2022年,集團位于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的智慧園區投產運行。
園區的全域數據融合平臺,串聯融合了生產執行、質量管理、倉儲物流管理、能源管理等軟件系統,打通了訂單、設計工藝直接到機臺的主線,構建覆蓋設計、生產、質量的全價值鏈數字孿生模型。
“智能裝備集群應用成效顯著,讓我們的生產效率提升200%,焊接設備綜合效率提高30%,非計劃停機時長下降60%。”鄭煤機智慧園區廠長朱紅波說。
園區的智能調度系統打通了從料場到切割區、板加區、焊接區再到交付區的40余道工序、100余個工位的全流程物流鏈,實現多種類、多型號的物流設備實時交互和協同作業。
“我們制品周轉天數下降了72.4%,產品制造周期下降61.3%。”朱紅波說。
近年來,集團聚焦“生產的自動化、物流的自動化、信息流的自動化”,通過深度融合工業互聯網、數字孿生、AI等新技術,打造了全球煤機行業首座燈塔工廠,實現了產品全流程數字化管控。
煤礦遠程智采系統展示。人民網記者 王玉興攝
工廠的智能化帶來了煤礦智采系統,借助機器視覺等前沿技術,給設備裝上了智慧“大腦”,運行狀態、產量數據、故障情況等一目了然,讓煤炭開采“無人值守、有人巡視”。
目前,集團在煤礦系統智能化工作面領域市場占有率達40%以上,智能裝備核心元器件已基本實現國產化。
“我們正將煤礦智能化建設與燈塔工廠建設經驗融合并復制推廣,推進‘人工智能+制造’應用,提供從煤礦到造船廠、鋼廠等多個離散型制造場景的智能工業解決方案,助力傳統產業改造升級。”王永強說。
他表示,公司的汽車零部件業務迅速從燃油汽車擴展到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降噪減振產品、智能空氣懸架系統、動力電池冷卻板、高壓智能驅動電機、制動系統電機等關鍵零部件相繼投向市場。
2025年一季度,鄭煤機實現總營業收入97.60億元,同比增長0.93%;歸母凈利潤10.89億元,同比增長4.47%。其中,汽車零部件板塊凈利潤大幅增長119.98%。
“現在我們煤礦機械以外板塊的業務收入,已經超過集團總收入的50%了。”王永強說。
從“鄭煤機”到“中創智領”,從機械制造到人工智能,折射了傳統制造企業“智能化、全球化、多元化”的發展思路,邁出了綠色可持續的轉型發展步伐。(張文豪、慎志遠、王玉興、程明輝、肖懿木)